元认知学习法(2)

1

很长一段时间,我以心智专家著称,写的「学习方法」类文章广为流传,我的朋友圈中最不缺的就是学霸,高考状元、博导、读书破万卷的这类友人都是一打一打的。当写到好学习,坏学习这个序列时,理应是我最擅长的主题,它却是我思考最久的一个序列。

学习说简单也简单,简单到你每天只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即可;说复杂也复杂,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总是很难持续学习?结束学业在很多人心目中,等同于结束学习。同时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的学习效率低效且不科学?

2

好的学习模式超出想象的复杂。就像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所言,你别再浪费时间去寻找最优学习方法了,学习常常同时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

  • 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
  • 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精炼并改进在某项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上的能力;
  • 第三是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

因为学习在这三个层面同步进行,三个层面会相互干扰,最终导致人们学习效率低下。举个例子,一位读者写邮件问我:

总有那么多想看、在看但是看不完的书,怎么办?

这是年轻人经常碰到的一个学习问题,我当时建议是:你需要转换视角,从输入角度改为输出角度。请将你的目标切换为:我想写的读书笔记、在写的读书笔记完成如何?

再举一个例子。最近,我启动了一个21天持续写作计划,每天晚上写几千字,用三周时间写完一本给年轻小伙伴们的读本。那么,当我启动计划前,我考虑的是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学习期盼什么」;一旦进入具体写作环节,此时,我思考的重心改为如何完成——「学习如何做」。

最后再说一个团队层面的例子。我近期同时在带工程团队与产品团队。带的一个工程师团队,主攻人工智能写作项目,此时,我碰到的难题是「学习如何做」,如何尽快地消化arXiv上层出不穷的优质论文,并将其用工程代码实现。而带的一个产品团队,此时,我碰到的难题是指导产品团队「学习做什么」与「学习期盼什么」,反复提醒产品经理的品味与节奏。

3

学习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这一点是「反常识」的,与多数人的直觉违背。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学习效率低下,多数组织无法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根本原因。

无论个人的学习行为,还是组织的学习行为,常常混淆三个不同层面的事情,最典型的莫过于,当具体开始做一件事情,反而转为思考此事的意义,思考来思考去,意义总是容易受到质疑,于是容易半途而废。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就是在创业之前,思考战略过少;在创业过程中,却经常调整战略。

思考目标有两类方式:关注抽象的「为什么」与关注具体的「是什么」。在你还是计划阶段时,人类倾向关注为什么,此时需要补充思考可行性,一旦开始执行,应更多考虑是什么。

它背后的原理是认知科学近些年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距离。Science上2008年发的一篇综述值得参考。人类习惯将遥远的目标采取抽象化处理,忘记可行性;一旦开始实现较难的目标时,则又开始纠结意义。这也是人类进化带来的漏洞之一。

4

如果你是锤子,就会将每件事都当成钉子。好吧,当你的工具箱里面的锤子足够多的时候,总能搞定形形色色的钉子了吧。正是因为学习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学习做什么;学习如何做;学习期盼什么。学习是一件如此复杂的事情:做什么;如何做;期盼什么。你的目标会相互干扰。因此,你不要奢望用一把锤子来应对学习的所有层面。

智力竞争主战场,它一定是领域特定的。从这些特定领域中能抽象出来的通用知识,它往往偏「元认知」。在学习开始前,你需要调整自我期盼,更多思考学习任务的可行性;在学习开始后,你需要少谈主义,多谈方法,关注如何做。

这就是元认知学习法的三要素:主题学习(Theme learning);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与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简而言之,

  • 主题学习:在学习做什么上,用模式说话,一堆书大于一本书;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经典大于碎片;承载信息的人大于信息。
  • 深度学习:在学习如何做上,用深度说话,偏见大于平庸。
  • 行动学习:在学习期盼什么上,用作品说话,输出大于输入;用行动说话,实践大于围观。

5

来听个笑话吧。马克斯·普朗克于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他在德国作巡回报告。每次讲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最新的量子物理理论。时间一久,他的司机记住了讲座的内容。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你说呢?」

普朗克欣然同意。于是让他的司机冒充他,向一群专家做报告。后来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司机回答说:

我压根儿没想到,在慕尼黑这样先进的城市里还会有人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请我的司机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这是芒格经常讲的一个笑话。根据芒格的说法,这世上有种知识,一种是「真知」,是由那些满怀求知欲的人投注许多时间与精力所换来的成果;另一种则称为「司机的知识」。

如果我们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看做一个树形结构。

  • 在学习早期,你常常需要执行 主题学习 ,通过广度优先搜索,了解牛人牛刊里程碑的知识点在哪;
  • 在学习中后期,你常常需要 深度学习 ,借助于深度优先搜索,突破学习的平台期。

在学习中后期,此时如果还是过于追求模式,总是执行对知识的广度优先搜索,则会陷入一个典型的国人思维弊端,容易长期停留在学习的平台期,对较肤浅的「司机的知识」了解极多,但是难以迈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6

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你都应该采取行动学习,坚持输出大于输入。学海无涯,苦作舟,乐作帆。大体上,学习知识会经历几个阶段:1)对领域的偏好: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2)对模式的偏好:牛人辈出,吓得自己以介绍牛人为荣;3)对共鸣的偏好:有了一定独立思想,渴望人群的响应。4)对时间的偏好:开始触摸到真理的存在,并愿意放弃一些外在,甘于平淡。

多数人注定一生,是以阅读别人的图书为主,被他人创作的模因附体;然而,然而,这世上,总有少数人,以创作者的姿态。独上高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小结

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