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论(3)
1
1753 年,卢梭在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人类智力的发展都应该主要归功于欲望,而欲望能否被普遍满足要依靠智力的发展。多年后,我重读这一段话,不禁拍案叫绝。卢梭先生深刻地说明了心气与智力的关系。就像在前文中,我所说的一样,心气是 Will,你要有欲望;智力是能力,你要完成自己的人生。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名词像智力这样被人们普遍误解。流行文化中关于智力的伪科学,简直防不胜防。低级一点的错误,如「左右脑不同」、「大脑仅用百分之十」、「男女脑不同」、「成功靠情商,跟智力关系不大」等广泛流传;高级一点的错误,如「学习金字塔」、「听觉型视觉型学习」、「一万小时定律」、「多元智能」、「成功智力理论」、「学习关键期」等甚至成为不少专业教材内容,或在专业期刊上堂而皇之发表。
现在,是时候来谈论真正的智力理论了。
2
2014年,我收到一位刚工作的女孩子求助邮件,如下:
阳老师,您好。关注您很久了,
在我的心目中,您是一个温厚、有见识、爱分享的人。
我才入职不久,目前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您指导一下。
先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情况吧。今年大学毕业,学的临床医学,目前在某国内Top2网站做销售,
入职两月了,我反思了这两个月的工作生活,发现:
1)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早上7点45左右出门,晚上10点过回家,
周末经常加班,这让我没有时间阅读、锻炼、提升自己。
2)周围的同事、主管大多是专科毕业,年龄和我相仿,
她们的优点是情商偏高,缺点是深层次的东西较少,
我总有很他们一起共事学不到太多东西的感觉,我想学东西,想变得优秀。
3)第一个月作为实习生,工资是实习工资,第二个月转正。
我不怕吃苦,我怕的是我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青春,却收获得太少。
之前我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我想提高自己的情商,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自己的见识,但现在我发现这份工作没有给我想要的。这是我想辞职的原因。
我崇尚美好的人格,深厚的知识。
老师,您说,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想要的呢?我又应该怎样得到这样的工作呢?
这是一份典型的职场新手邮件,遇见的问题几乎是不少职场新手都碰到过的,因此请让我大段引用。今天重点吐槽这位读者来信的「情商」一词。这位读者的这句话值得深思:
她们的优点是情商偏高,缺点是深层次的东西较少,我总有跟他们一起共事学不到太多东西的感觉。
在这位读者心目中,潜意识假定了原本自己智力正常,但情商偏低,因此为了提高自己情商,才选择了这份工作。其实,她的问题还是出在「智力」上更多一些。社会一直在高估情商的重要,低估智力,正是因为人们常常持有错误的智力观念。刻薄地说,唯有智力不足,才需要情商的掩饰。因此,我当时给这位女孩子建议道:
选择职业,选偏智力密集型的,选所谓情商密集型的,只会让你心累;
人一天时间极度有限,必须一上来就从兴趣出发;
理想职业并不存在,从你能利用的微小优势开始,然后最大化。比如写作,专注维护好一个提供高质量信息的微博或博客,介入社群,你就会找到新工作。
3
当我们谈论智力,我们在谈论什么?其实在谈论聪明,心理学家发明了智力,将其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标尺。只是你常常忘记了,聪明人(高智力的人)有三类。
纳什
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纳什,他是美国一个极具天赋的数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传说中,美国国防部邀请他破解一段密码,结果他凭借心算就在庞杂的数字矩阵中,找到了密码的意义。纳什,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聪明人,天赋的高智商,在学校就是学霸。
小野二郎
这个图片选自纪录片《寿司之神》,主人公叫小野二郎,今年已经90岁了,这个纪录片是是他85岁的时候拍摄的,讲的是他做寿司的故事。他从十五岁起便开始学做寿司,多年的磨砺,精益求精的学习让他成为日本国宝级的寿司制作大师,连美国总统也慕名前往他的小店。如今他做寿司就像是弹奏乐曲,像在表演艺术。我们传统观念上会认为小野二郎只是多年经验积累出来的专家,不算聪明人,但他们恰恰也是聪明人。他身上展现的工匠精神,恰恰是被中国人所忽视的。
巴菲特
巴菲特,大家应该都有些了解。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靠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每天要做的都是很重要的决策,应该把钱投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投、什么时候撤出,这些都是比较高层次的决策。我们都知道巴菲特也是聪明人,但仔细一想会发现他与前面两人的聪明似乎有一些不一样。他的聪明在于,不管别人的看法如何,坚持合理地运用信息做出最优的决策。
第一类聪明人,像约翰纳什一样,他们天生就高智商,是我们在报纸上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们肯定会承认这样的人是聪明人。
第二类像小野二郎一样的人,他们的特点是在某个专业领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练习,水平达到了卓越非凡的程度。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和体育领域,这样的成功者比较多。比如我们听过的齐白石学习画虾的故事,NBA 球星科比对训练的痴狂。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我们会承认他们能够下死功夫,但并不会把他们称为聪明人。但是,认知科学家不这样认为。
第三类聪明人,像巴菲特这样的决策者,代表者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等,他们的特点是每天要面临各种重要的决策,需要他们动用自己的理性和各种认知策略来保证自己决策的准确性。在以往的概念中,这类聪明人有时候还真不在我们的学霸名单上。
4
如果用认知科学的术语来说的话,这三种聪明人体现出来的三类智力。
第一类叫做神经智力。它是以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主要衡量目标,受基因的影响非常大,天生的成分比较高。
第二类叫经验智力,是在不同领域长时间的学习、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长时间形成的技能体系或知识体系支撑的能力。这也是智力,叫经验智力。请参考我的老文:刻意练习
第三类叫做反省智力。反省智力和人类的理性密切相关。请参考我的老文:超越智商
真正的聪明就是这三种智力的组合。这是哈佛认知心理学家 Perkins 提出的可学习智力理论,也被称为真智力理论。
智力本质究竟是神经的还是经验的?抑或反省的?追问智力本质时,许多理论都会这么介绍自己:「我叫某某某,我是唯一的、真正的智力」。
在智力的神经维度上,集大成的是 1997 年诞生,影响至今的 CHC 理论,强调一般智力(G 因素)的重要性;
在智力的经验维度上,集大成的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理论与比约克关于有效学习的必要难度理论;
在智力的反省维度,集大成的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元认知理论与斯坦诺维奇的理商。
其实,没必要纠结智力是神经的、经验的或是反省的,既然这三种智力都普遍存在于人类心智史上,那么当我们喊到请真正的智力站出来时,为何不请三位都上台呢?十九年前,帕金斯在《出类拔萃的智商:可习得的智力新兴科学》一书中,通过审查大量研究文献,认为神经智力、经验智力与反思智力三种智力构成了真智力,也就是「真正的智力」。
神经智力与经验智力,你容易理解。成为英才,大家最容易忽略的是反省智力。绝大多数人不明白,专家和新手最大的区别是专家掌握了大量的反省智力:他的内隐知识比别人的效率要更高,他的模式要更清晰。
举个学编程的例子,比如说接触到新的软件、新的编程语言和新的编程术语,绝大多数新手是先去搜索怎么学习该软件、编程语言,他会得到一堆网络链接,然后这位新手把这些文章看完,从大海中淘出对自己有用的一些可以复用的步骤。这是新手的学习习惯。
但是专家级工程师的学习习惯和一般人不同。比如,他接触到了新的软件,他会率先查看官方的帮助文档,明白有什么样的知识点,使得这软件特殊,跟其他软件不一样,这样他的学习效果会高很多。并且专家级工程师具备较强的生态链分析能力,他学的不是 Python 与Web开发,而是掌握了 Python 的Web开发生态链;他学的不是 Python 与数据科学,而是掌握了 Python 的数据科学生态链。
如果说神经智力是人生小船的马达;那么经验智力就是水手;而反省智力则是船长。提高反省智力,请记住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是策略。策略是你用脑、干事、思维的方法。你见过在你们班上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但他没有成就一番非常大的事业。他们很多人缺的就是稍微高层次一点的策略,缺一套做事、做人的方法。
第二个关键词叫积极态度。这个词很好理解,人生是一个长跑,你的人生中有很多挫折,你如果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没有一定的韧性,你是成就不了大事的。以往我们知道这个东西重要,但是并没有把它划进智力的范畴。
第三个反省智力的关键词叫自我监控和管理。每个人都有一定水平的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你必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调用这些智力资源。这也是反省智力的一部分。你知道你处于事业的哪个阶段,你知道怎么样调控时间,安排事情的优先级,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放任情绪。监控自己、管理自己,这也是智力。
5
正如哈佛认知心理学家帕金斯所说:就像欧洲中世纪信奉地心说的人们一样,当下人们智力观还停留在地心说时代。我们需要一场哥白尼式革命。
目前无论普通大众还是不少专业研究者,关于智力的观念都错得离谱。这场智力观念的哥白尼式革命究竟发生了哪些观念的重大变化?我在《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中,将传统的智力观总结如下:
智力是内省的:智力是你个人的特质,并不依赖别人。
智力是单维的:甲乙丙很聪明,意味着是一件事。
智力是不变的:成年后,人们在不同情况下都表现稳定。
第一,智力不是内省的,是分布的。比如诺贝尔奖得主往往容易带出拿奖的学生,又如 UIUC 2014年的一个研究,测试了144名脑部损伤越战老兵,CT扫描后绘制出大脑地图。结果表明,社会功能关键脑区与情感和一般智力核心脑区有显著重叠,研究者由此提出,大脑智力结构是社会性的,侧面证明「聪明人与聪明人在一起会更聪明」。
未来超一流大牛必然在高密集智力碰撞中诞生。如艾柯家中藏书五万; Nicolelis 项目,全球上千科学家参加,论文协作者 380 位,出版论文196篇,被引 5220;Rogers 实验室,全球 15 个顶级实验室配合,论文协作者 2302 位,出版论文 570 篇,被引 4818。未来人文训练多看好书,理工训练多参与高智力项目。
第二,智力不是单维的,是多维的。当我们谈论那些聪明人,因人而异,会在头脑中浮现出前文中的三类人:
神经维度的聪明人:他天生反应敏捷,过目不忘,如纳什;
经验维度的聪明人:他十年坚持不懈,终成专家,如小野二郎;
反省维度的聪明人:他擅于学习新知,创意非凡,如巴菲特芒格。
第三,智力更是可习得的。随着进化心理学的流行,人们普遍意识到我们携带着石器时代大脑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不过,人们并没有普遍意识到,大脑刻下三个历史时期印记,分别是:
A周期:数百万年,从六百万年前人类与猿人分离后到二百万年的更新世;
B周期:数万年,符号语言诞生后到现代科学诞生前夕的数万年;
C周期:数百年,近代科学诞生后的数百年。
在不同历史周期,各种智力发育不平衡。在 A 周期,我们选择贫瘠、忙于狩猎的男人与忙于采集的女人,需要大幅度改善视觉听觉与记忆,调整身体各个部位,比如让喉咙处于咽部下方,为语言诞生做好准备,此时更多习得与强调神经智力。
在 B 周期,我们选择权多了一点,已诞生符号语言,此时主要习得与强调经验智力。有的人作为奴隶或佃农,通过积累捕猎、种地等经验,提高经验智力,扩大生存权;有的人则经验智力突出,拥有丰富文字能力与特殊专长,伴随而来的是相应生存特权。
在 C 周期,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新学科层出不穷,需要更频繁地从一个领域切换到另一个领域,此时,反省智力粉墨登场。即使是普通大众,也需要提升反省智力。
6
人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你是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就是如何对待你。当你将智力看做一成不变,你也就一成不变。心理学家,斯坦福教授德韦克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妙地理论体系:心智模式(Mindset)。在她的书《看见成长的自己》中,她问道:为什么一些人常常相信智力是不能改变的,对于任务的挑战,倾向于从自己的智商出发;而另一些人则常常相信智力是可以改变的呢?前者,她称之为:僵化型心智模式;后者她称之为成长型心理模式。
僵化型心智模式的人往往倾向于炫耀自己以往的智商与既定成果,一旦遭遇挫折,则感到郁闷;而成长型心理模式的人则更灵活地看待人生中的挑战性任务。德韦克针对四百名五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她比较了两组孩子,一组获得用功的表扬,另一组获得聪明的表扬,她发现被赞赏用功的那组测验成绩较好,也较能应付困难的功课。德韦克指出:赞美孩子的天赋,往往使他们误以为凭天赋就会成功,不必努力. 结果他们害怕考验,不会努力保持好成绩,反而停下来任人赶上。
当你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智力更高,那么,你需要记住,人类不仅只有一种「智商测试所测试的」的智力,还有来自专长的智力与来自理性思维的智力。神经智力、经验智力与反省智力三者构成了「真正的智力」。你可以从科学用脑(理解神经智力)、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提升经验智力)与提高理商(提升反省智力)三方面来努力。
伴随社会日益温和,暴力竞争逐步减少,现代竞争都开始转向智力竞争与信息竞争,所有利润模式也源自智力不对称与信息不对称。未来整个世界的科技创新或社会创新,都是在向两级倾斜,一者是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快信息流通速度;一者是增强人们个体智力或组织的集体智力。所谓英才,就是能在任何国家任何制度甚至任何星球任何宇宙,都能活得很好,并且能对其它国家其它制度其它星球其它宇宙开展智力侵略的人。
小结
当人们谈论智力时,沿袭 1912 年以来的错误观念,将智力看做智商测试的分数,只跟个人特质有关,成年后不可习得。从家长到整个社会,都将智力视之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然而,近二十年认知科学研究表明,智力可以习得。人类智力观念正在发生一场始自 1995 年的哥白尼式革命。那些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的人,正在变得更聪明。祝福你,拥有真正的智力,从此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