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1

王尔德曾经说过,当我们无法学习了,就开始教别人;当年轻人无法装嫩了,我们就开始卖老。现在是晚上十点,又一场夏雨带来了凉风,朝窗外看去,不远处那座楼,是清华东门华业大厦。而那,是我在 2002 年刚毕业时,第一份工作所在地。

那时,刚出校门,就像每一位职场新手一样,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因为从事最需要资历的管理咨询工作,甚至不得不人为被催老。工作期间,经常挂着大于实际年龄七八岁的工作证出入客户单位。又因为直接上级兼任创办一本名叫《中国研究生》的刊物,于是,我在业余帮他写稿,负责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专栏。

2

翻出那时写的系列文章,这是其中一篇,标题为《如何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摘抄如下:

选择某一项职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管理的一个方面,但不是职业生涯管理的全部内容。因为选择职业之后,才使职业发展得以开始,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1)自我职业探索;(2)确定职业目标;(3)确定发展策略;(4)采取实际行动。以下,我们将围绕这四个方面做简要介绍。

那时,我相信「职业生涯」一词高大上;那时,我相信通过职业测评,从而可以提前预判职业生涯;那时,我相信精心设计的职业路线会带来成功;那时,我相信,人们都应该去努力寻找「真实的自我」。

3

年岁渐长,年轻人不再年轻。清华东门从荒凉土路变为繁华的中关村后花园。而那些年,曾经相信的,已不再相信。正如我在《心智七讲》结尾中写到一样:

「人类单独个体命运不可控,会被上帝骰子扔进一个随机森林角落。人之为人,正是借助爱与信任——社会链接;借助学习——来自书本的显性知识与学习社群的隐性知识;借助好奇心——不断探索从未涉足的林地,自然生长,错落有致。遥遥地,上帝之眼望去,林地角落,开出一朵花,而你,或者在花蕊,或者在花冠。是为命运。」

所有去寻找真实自我的年轻姑娘,都被路上的司机骗了;所有想去了解自己的人,都成了海子;所有坚信成就是源自「一万小时练习」的人,都成了被收取智商税的渔猎者。

4

2014年4月,正式出来第二次创业。时间开始快进。下山一路,算不上风和日丽,时有狂风暴雨。于我来说,最大难题是同时管控多家公司。对于一位习惯阅读与思考的人来说,当碰到类似难题时,会从历史上寻找参考榜样。而这位榜样,他就是台北郝明义老师。

当年,郝明义老师在担任大块文化总经理时,同时兼任台湾商务印务馆总经理。更令人佩服的是,当年郝老师,在管控两家公司的同时,还在旗下媒体,连载了谈论工作的系列好文。这就是此后结集出版的《工作DNA》鸟、骆驼与鲸鱼系列三本。工作的人,是三种动物,当我们在基层的时候,我们是一只小小鸟;当我们升迁为中层,成为骆驼;终于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决策者,此时,海阔天空,我们成了带领大家前进的鲸鱼。

这一套书,与何飞鹏老师的《自慢》系列、吴静吉老师的《青年的四个大梦》系列文章;蔡志浩老师的《人生从解决问题开始》系列文章;彭明辉老师的《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系列文章,这些台湾老师的连载,外加日本大前研一与《哈佛商业评论》的「自我管理」栏目系列文章,构成我早期职业生涯受益匪浅的智慧源泉。

与其他几位老师不一样的是,我与郝明义老师一样,都喜欢藏书。对我来说,惬意的生活就是:阳光、大图书馆、安静的咖啡桌、写字写代码。正如友人所言:「创作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沉浸只是因为纯粹的灵感。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时常充满灵感,而文字就是这些愉快时光曾经存在过的证明。」所以,有一天,郝明义老师在微博上主动关注我时,我激动地写道:

郝明义老师主编的「经典3.0」系列亮点太多,真的感叹,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用生命在干一行。原本收藏有郝老师的《网络与书》系列,以为已经是他的极限了,没想到,《经典3.0》系列,将阅读的体验推向了下一个极致。该系列读物中,我个人熟悉也非常推荐的是,诗词大家叶嘉莹老师与历史学家王泛森。我只能说,郝老师是用生命在做书。太美了。如果我未来的书,能被郝老师这样精心编撰,在台北出版,那是最大的荣耀。

5

在每次面临选择,碰到工作难题时,那些职业生涯早期阅读过的前辈心得,给了自己极大启发。在这个极不确定并高度复杂的世界中,摸索前进的黑暗路上,那些用心之作是伴我前进的温暖小灯。

如果说人在十三岁时,无法区分理想与幻想。三十岁时,略有经历,却仍不被世事与社会评价体系束缚,去寻找自己安心立命之道,是为中年必须解决的问题。多数男生一辈子,连发现危机的机会都没有,是为对生命的敏感度不够。

那些台湾老师,如郝明义、吴静吉、蔡志浩与彭明辉,都曾不约而同地提及中年危机。与之相反,大陆励志书多是连中年危机都没发现的人滥竽充数之作

6

突然有一天,自己也到了有很多工作心得,想跟那些稚嫩而又热情的年轻面孔分享的时候了。

就像一位读者在微博上问我一样,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生活,不知道阳老师有什么建议? 我如是回答:

1)什么道理都不知道,依然能过好一生,你羡慕那头猪吗?

2) 「很多」非常值得怀疑,经常有人跟我说她看过很多书,思考过很多,让她拿出读书笔记与日记就死菜了;

3)大道至简,好的道理一定会让你过好这一生,前提是大时间周期的践行。

也许从2002年到2016年,从清华东门再到清华东门,会有许许多多道理可以聊。有的是「心智模式」——为什么同样起点,有的人十年后发展,远远抛开当时同辈?有的是「基础技能」——为什么听说读写以及英语、编程,如此重要?有的是「方法论」——为什么批判性思维不可教不可学,为什么人们无法寻找到「真实的自我」?而所有这些,将构成「工作谈」接下来一个又一个话题。但是,如果重新回到 22 岁,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7

我对所有不够疯狂的假设都存有怀疑。我在梦想?当然。不过这种梦想可以帮我们超越重复、习惯和肤浅…… 同样,我对所有未经时间验证的前辈心得/感情/理论/都存有怀疑。我在奢望?当然。不过这种奢望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那些光阴过后,依然真挚的故事。从 2002 年到 2016 年,从清华东门再到清华东门,时间总会见证一些,留下一些。回头看,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决定」,听从真正的兴趣驱使。

最自豪的是,十八岁后,我的所有重要决定都是兴趣与好奇心驱动,内在动机驱使。出身小镇,初中毕业不考中专,数学奥赛保送;大学逃课,自修为主,拿个首届北京市挑战杯特等奖;放弃学术生涯,直接工作;工作第一年即注册公司,先兼职,后全职创业至今。我的过去所有关键节点,都是全力以赴,获取最大的自由。弗兰岑在《自由》一书中曾言:

你必须按人本来的样子去接受他们,如果你想要有朋友,就必须记住,没有谁是完美的。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放弃追寻「真实的自我」,这才是最大的自由呐!

奇怪的悖论是,人人都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社会怎么可能让人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只有那些只做自己喜欢的人,走向了最终的成功?背后浮现了什么共同模式?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要跳水攀岩一样,你要敢去跳,同时要掌握跳水的方法。很多人在年轻时,如何做自己喜欢的事上,采取了错误的方法,以至导致了更多的错误结果。以后就更不敢相信——世界上存在一个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可能性?我希望《工作谈》系列,能够在给你跳水信心时,更给你方法。

小结

相对职业生涯这个词,我更喜欢「工作」这个词。「生涯」意味着能够轻易看见未来,强调对未来的规划,努力寻找真实的自我;与之相反,「工作」则注重当下,拥抱不确定,注重「可能的我」。夜谈工作,是为工作谈。欢迎你,我的新读者。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