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小子如何改变命运?(下)
1
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辞。叔本华如是说。所以穷人才谈命运,成功者更喜欢将意外之喜归结于自己的能力。然而,真相出乎所有人意料。美国社会学家 Christopher Jencks 在一本少为人知的著作《不平等》中认为,运气超乎人们想象的重要,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成就,跟家庭出身、阶层地位关系不大。
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遇见恰当的人,是谓运气。这种非主流思想,深深影响了一位青年社会学家。既然运气如此重要,那么人们找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同样会如此?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这位年轻的社会学家调查了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他发现,对于人们来说,找工作最重要的是那些原本不重要的联系。因此,他提出弱联系概念——相对那些经常联系的亲朋好友来说,你在咖啡馆偶遇或者通过电台偶尔听见的那些人,就是弱联系。
这位青年社会学家,他就是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他的经典名著《找工作》中,格拉诺维特如是致谢:
在原稿杀青以后,我才有读到 Christopher Jencks 及同事的《不平等》一书。对我来说,《不平等》产生了一个敏锐的主题,我应该更详细地阐述这个主题…
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假设和方法与我的研究不同,但《不平等》的论点与我的论点吻合。Jencks 及其同事认为,通常被假定为不平等根源的因素甚至在统计上并非与之密切相关,这个观点得到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分析和资料支持。
了解了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育层次甚至职业,并不能为我们提供预测其收入水平的显著杠杆作用。问题在于,我们所观察到的极大的收入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总之,我们认为运气对于收入发挥了比成功人士所承认的更大的影响。
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联系。弱联系虽然不如强联系那样牢固,却在数量上更大,成本更低,传播速度更快更广。
2
贵人不仅来自身边的师友,更来自弱联系。将格拉诺维特的弱联系思想类比到人际交往上,它就是建立人际网络的三原则:
类我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的时候,应避开跟自己性格、生活环境比较类似的人,比如老乡、校友等;
邻我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时,还应注意避开跟自己属于同一个生活圈子的人,比如同事等;
共同活动原则:在建立人际网络时,应该注意与能够参加某些共同活动,如某些志愿者组织举办的活动的人链接。
类我原则与邻我原则侧重的是,我们不应该总是在与哪些人交往,共同活动原则侧重的则是,我们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
摆脱命运,除了生老病死,往往是指摆脱阶级局限。然而,法国 Insead 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埃米尼亚.伊瓦拉的研究发现,人们为什么职业生涯转型失败,正是因为人们常常找身边的人请教。
传统观念认为,当你计划职业生涯转型时,你应当向那些最了解你的人和那些了解市场的人请教。但是,当你想要重塑自己新的职业身份的时候,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碍你,而不是帮助我们。家人或是朋友本意是很想给你支持,但他们往往会加强或是拼命保住你想摆脱的旧身份。
3
你不仅仅要认识你跟联结最近的人,更需要认识到社会网络中的四类重要人物。社交、圈子在中文语境,带贬义。可以换用更中性的社会网络一词。社会网络分析将社会关系看做节点(node)和连带(tie)组成的网络(network)。节点表示网络内的独立行动者(actor),网络则用来表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人在看社会网络时,首先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在社会网络中谁是更重要的人?或者谁拥有更大的权力?描述网络,有不同的层面。如果使用节点层面描述,一个人际网络中的四类重要人物分别是:
程度中心性高的人:哪些是明星人物?哪些是边缘者?程度中心性回答类似问题。这是最为人们理解的社会网络测量指标。以微博为例,程度中心性就是粉丝的数量,那些程度中心性高的人就是微博中的明星。
亲近中心性高的人:亲近中心性通过点与其他点的距离来测量。那些在社交网络中经常与人互动、人际关系颇好的人,比如公司中的八卦传播者,往往亲近中心性得分较高。
居间中心性高的人:节点的居间程度,表示一个网络中经过该点最短路径的数量。在网络中,节点的居间程度越大,那么它在节点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起到的作用也就越大。在两个社会网络之间的人,比如跨界者,往往拥有较高的居间中心性。
特征向量中心性高的人:那些在社交网络中沉默却拥有极大权力的人物,如《教父》中的主人翁柯里昂,特征向量中心性就是找出他们的办法。基本原理是,一个有着高特征向量中心性的行动者,与他建立连接的很多行动者往往也被其他很多行动者所连接。在社交网络中,有这样一种人,很多明星与其做朋友,即使他沉默不语,也可能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如下图中的 D 就是「居间中心性」高的人物,一方面承受了来自网络两头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透过网络两头的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牟利。
人们常常将社会网络中「居间中心性」高的人看做「社交者」,其实除了这类人之外,还有其他三类人,比如以创作者姿态成为社会网络的核心节点。以我举例,十年来,从不参加任何行业吹牛大会。但跟很多学科/社区/公司的创始人有深入的一对一当面沟通。所以,慢慢地也形成了一个以我为联结中心的人际网络。关于社会网络分析,感兴趣者可以研读我的旧文《社会网络分析入门书目导读》与译作《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实践》。
4
说说我去年的一个意外之喜吧。在2014年11月的某个周末晚上,我创办了开智社群,邀请众多师友加入,提倡「主题学习,读一手经典」。以书为切入单位,是个好做法,因为读书符合「共同活动原则」。水平极高的人与水平极差的人,都能从一本难书、好书中受益。反之,有的社群,采取的是主题讨论,但水平高的人,会觉得这个话题太 Low 了,而书不一样。好书会不断提升社群的智力资本。
——为了抵达世界知识边缘,寻找最聪明的人,将他们放到一个房间内讨论,会诞生什么?开智社群创办的前三个月,通过主题演讲,以及沉浸式讨论,初步交出了这份答卷。14 次世界一流专家的主题演讲,以及每天在自由生发、不断激荡的跨界讨论。最终竟然诞生了一本基于微信群聊天记录的好书《追时间的人》。
你看,聚集了一群有趣的人,自然惊喜就会产生,好运伴随而来。一屋子聪明人,最聪明的是什么?—— 不是那些聪明人,而是那个屋子,因为它提供了容纳智者,生长智慧的容器。同样,仕女问姻缘,我常常建议对方学习「共同活动原则」,不仅参与一些有趣的群体/活动,更要成为优秀群体与有趣活动的组织者。
5
如何更好地成为别人的贵人?一个关于助人为乐的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善意和幸福之间的密切关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善良的人们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并拥有更多的幸福回忆。令人诧异的是,不仅仅是实际的助人举动,仅通过为期一周的对善举的记录,人们就会变得更加幸福和感恩。
只是光持有助人的善意还不够,你还得成为一名懂科学会武术的好人。一位微信上的朋友要求你帮忙介绍一位你的死党;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想获得面试推荐,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的研究表明,你如何处理这些助人请求,决定了你能够在事业上取得多大成功。
你可以按照人们的助人行为,将人们分为:索取者(Taker)、给予者(Giver)与平衡者(Matcher)三类人。**
索取者:他们是那些在与他人的互动当中,试图从别人那里获得尽可能多,而自己付出尽可能少的人。
给予者:这是与索取者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这类人更愿意在人际互动当中做付出的那一方,经常通过引荐熟人、给予咨询、提供帮助或分享知识来帮助别人,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平衡者:这类人介于索取者与给予者之间,试图维持给予和索取之间的平衡。如果我帮助你,我希望你也能相应地帮助我。
6
格兰特的研究出乎人意料地发现,在社会最高层与最底层,居然都是给予者!最穷的人与最富有的人一样慷慨不求回报。那么,如何成为一名理性助人者呢?综合格兰特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丁健、赵昱鲲两位好友的实践经验,我总结为如下策略:
第一,screen 策略:在帮助对方之前或第一次帮忙,与帮助的人见面,识别他是给予者还是索取者?此项策略我使用非常多。一般与人第一次见面,尽量不通过大会认识,而是一对一饭局认识。
陌生人相当于一次性囚徒困境,熟人相当于重复囚徒困境,家人就是亲缘选择。线下认识就从一次性囚徒困境过渡到重复囚徒困境。
高质量的交流,能形成共鸣的交流,往往需要独特的时间(比如几个小时的饭局)、空间(一对一的私密空间)。如果你与人第一次见面是通过大会认识,会导致大脑错误的给对方快速贴一个标签,以为你在大会上看到的对方就是对方全部特质。
第二,广义的以牙还牙策略:从单回合的一报还一报,过渡为三个回合的一报还一报策略,每三次来判定对方是否值得帮助与长期合作:第一次,你是给予者;第二次,你是平衡者;第三次,你是索取者。
第三,公开助人策略: 尽可能公开一切帮助行为。如果有人邮件有助,直接询问对方是否可以,做隐私处理后,公开在博客上发布回复,如果对方拒绝,那么你直接拒绝回复。
第四,集中助人策略: 每次助人行为,判定是否可以在五分钟完成;同时,采取集中助人行为,比如一周某日做很多助人事情或者集中见面帮一群人。不要总是全程地帮助他人,而是问自己,能否给对方提供独特价值,且不会超过自己五分钟,如果超过五分钟且你无法提供独特价值,那么予以放弃,可以介绍其他给予者给有需要的人。
第五,不给索取者机会策略: 不给索取者任何机会。惩罚索取者可能比较难,但至少可以惹不起躲着走。
第六,帮助那些帮助过别人的人: 不仅帮助那些经常助人的人,同时还在自己的人际网络与公众媒体上传播对方的美名。
小结
命,几分注定;运,几分随意。在年轻时,遇见真贵人,并建立信任;伴随年岁增长,成为别人的真贵人,也许从此穷小子灰姑娘,会多了几分好运气。
尘世间,风起风灭,漆黑的木门,矗立在草原上。你直直地走过去。后来你才知道,那扇门,它是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