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论(1)
1
少年时我们追逐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日子一天又一天这样过,终于有一天,我们开始习惯用平庸伤害激情,并美其名曰:成熟。
呵,成熟?这一年,一位27岁的少年对着「成熟」的千千万万国人哭泣: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一年,一位42岁的大叔用大量译作朝着「成熟」的千千万万同袍呐喊: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民智强,则国家强;民智弱,则民族亡。
每到民族存亡之际,必见英才。他们是 27 岁的梁启超;他们是 42 岁的严复。所谓英才,就是那些远超同侪,表现突出的人才。在硅谷,他们被乔布斯称之为 A+ 人才。
按照我在《人生标准九》一文中的观点,我们可以依据智力/绩效/能力等将人划分为从1到9个等级。如果说人才是超出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之外的人们;英才则是超出平均数两个标准差之外的人们。这样的人,在整个人类人群中都是少数,比如拿到标准八的人只有 7%,拿到标准九的人只有 4% 。
人才难得,英才稀罕。那么,英才是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英才?
2
说说我的一位年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组织行为学权威,桃李满园。难得有我这样一位思维跳脱、不走寻常路的学生曾与他共同学习。那时,他将能力模型的概念率先引入到中国。什么是「能力模型」?我的这位老师习惯将其称之为胜任特征模型,我则喜欢将其称之为素质模型。它的英文是:Competence Model。
作为今日衡量人才依然盛行的标杆——能力( Competence ),它源自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在1973年发表了《考察胜任能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一文。
在这篇经典论文中,麦克莱兰认为,应该改用素质和技能来评价求职者,而非用传统的智力测验、工作年限等等来评价一位应聘者。经典的做法是将其一份工作拆解成不同能力,从而找到最符合这个能力组合的正确候选人。
十来年前,我创办了一家心理测量公司,依然照搬了这套做法。以当时我们公司负责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招聘项目举例。首先,我选取北京市杰出教师与一般教师,进行「行为事件访谈」之后,得出一些差异,比如,以下是一位杰出教师与一位平庸教师在对学生信任上的差异:
然后,根据众多类似访谈案例与其他资料,建立一个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模型,包括了教师的主要技能,比如会对学生施加影响力,善于协助与服务学生等等,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教师技能在这六大类指标,十八项小指标的评定上,我们基本可以推测出这位教师与教师技能的契合程度与所处阶段,以最终计算出的分数作为一个职务匹配度的等级区分。以上是拿教师的素质模型举例,同样,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这么处理。
3
那么,这种做法有什么问题呢?
这种做法它过于强调了职务的稳定,它表面上面向未来,实际却是面向过去。它试图关注企业中最优秀的员工的行为表现模式是什么。继而根据这些行为模式去招募、培养与制定各项考核指标。对于一些销售导向与员工数量极其庞大的行业,这种模式很适用。
然而,今天,绝大多数行业与职务都迈入到一个高度不确定与信息过载时代。今天的商场越来越酷似战场,高度复杂、多变、模糊且永远不确定。因此,在原来的公司能胜任这一职务,在新的公司并不一定能胜任这一职务;在过去能胜任这一职务,并不代表未来能胜任这一职务。伴随公司快速发展,按照「能力」标准甄选来的同事越来越无法胜任。
有一种市场叫做人才市场,在那里,你可以论斤去购买人才。只是你的天平不再是重量,而是工作年限、过往表现、学校出身… 然而,英才不是这样的。你无法购买英才,英才只会伴随企业、组织与国家生长出来。
4
英才无法购买,只能生长,因此,挑选人才的标准,我们需要从「能力」(Competence)过渡到「潜力」(Talent)。
那么,什么样的队友或伴侣更有潜力呢?依然是前文写过的「高阶算命术」中的介绍的高阶模型。简而言之,有潜力的队友或伴侣普遍具备的共性是:
认知能力:智力不错,理性思维能力不错;
行为模式:注重内在动机(自我决定论),享受这份工作本身带来的兴趣与乐趣;心态开放好奇,为人友善,坚持不懈(大五人格模型);自己在团队中发展很有安全感,且能给团队带来安全感,将集体放在个人之上(依恋类型);
语言模式:常常采取成长型心智的语言模式,从我很聪明到我很努力;
环境模式:能够适应组织所处环境,并从中生长。
雄心壮志,成就大业的人,冷酷地挑选别人,比如队友与伴侣;多数人则试图改变别人。前者对自己生命更负责。一旦你假设要「改变」小伙伴或伴侣,往往会失败。但无数人还是会去撞这个南墙。因为小概率会成功。这些小概率事件会放大人们自信,产生「过度自信偏差」,以为改变别人很容易。
5
成为英才,这既关乎个人的天赋与家庭背景,更关乎个人自我定位。最优秀的人才始终是一层一层跃迁,从一个 level 的标准七八九 跳到更高 level 的标准七八九,最终借助于时间复利效应,慢慢地超越了当初跟他处在类似水准的朋友。
这种跃迁,需要付出长时间且漫长努力,最终成功率并不大。你可以看看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同学。其实一层一层在淘汰。这个现象有合理的地方;也有非常多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今天先捍卫其合理的一面。
你需要区分对待能力与对世界的感知。很多人都是被这点骗了。我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非「有趣」的人?
——在多数人心目中,更向往成为「有趣」的人,从而用来为自己的「无能」、「不够优秀」辩解。按照我的文章《有趣男女》的观点,有趣人生有两个条件:能力;敏感。在成为有趣的人的路上,人们常常出现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敏感无能力的男生会误将对世界的洞察当作能力,以为身边的人都应欣赏自己;
第二个误区:有能力无敏感的男生会误将多维的人生,仅仅锁定为成就一个维度。
第二个误区常见,一个人只追求「能力」,这点大家容易发现;但是第一个误区,误将「敏感」当作「能力」,则非常难发现,它其实危害更大。
这个社会蛮变态,常常是在你最想成为有趣的人的时候,却逼你训练能力;当你伴随年岁增长,慢慢地能力提升,这个社会却转为要求你有趣。你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放弃理想。就像木心曾经写过的一样:
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然而,你可以记住,三十来岁了,更不要浪费时间去纠正别人的观点,自己的时间太宝贵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对抗、去妥协、去委曲求全。做好自己就不错了。在三十来岁的年纪,多数人已经放弃了理想,你的理想主义就是你最大的竞争优势。
6
成为人才,过去人们常常强调情商;然而,成为英才,跟情商没关系。我将其总结为:心气、格局与智力。情商可自保,但做事得有真本事。所谓情商,国人常理解为狡猾、算计、操控。靠这些,最多自保,乱世就是炮灰。
成为英才,看心气、智力与格局。提高心气,文养气,诗洗心;提高智力,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反省智力;提高格局,一个一个有趣的人一件一件有意义的事拓展开。打个不恰当比喻,穷小子就是起点低,拿到的牌太差。心气就是我一定要去争取拿一副好牌,当然,多元化人生,对好的定义不一样,比如,我对好的定义是有趣且时间不朽;格局就是好不容易拿到一副好牌,选择的场子却不对,比如与二代玩其优势;智力就是,牌局也对,好牌也有,结果打差了。
心气、智力与格局,君臣相佐,守正出奇,才是穷小子改变命运的王道。心气大于智力与格局,就是命比天高的凤凰男;智力大于格局与心气,就是书呆子;格局大于智力与心气,就是手高眼低的孤君寡人。有心气,才有智力,最后就是格局的打开。
心气、智力与格局,这就是成为英才的三个关键词。保持心气,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智力,最终会获得人生大格局。下一篇,我们先聊聊心气是什么?怎样大时间周期保持心气?
小结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亲爱的少年少女,祝你明眸青睐,笑靥如花。